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对开封市城摞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批前公示,北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博物馆建设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此前的5月15日,我市文物部门按照工作计划也为了保证建设过程中的遗址安全,开展了临时性回填保护,这也标志着开封顺天门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开封是一座因黄河而兴的重要古都,有讲不完的黄河故事,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在开封有着最直观的体现。
黄河干流在开封市境内总长约88公里,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就在开封兰考的东坝头。在开封全长100多公里的黄河大堤上,林公堤、镇河铁犀、铜瓦厢决口遗址等10多处景观,无不彰显着开封的黄河故事,可谓是黄河之缘最深厚、黄河之殇最惨烈、黄河之治最动人、黄河之兴最出彩、黄河之迹最丰厚、黄河之魂最鲜明。
开封是因黄河而兴衰的重要古都。孕育了一千年前国际大都会东京,造就了登峰造极的宋文化,同时也深受黄河之灾。据记载,从金代到民国时期,黄河在开封境内有过7次大变迁,前后决口338次,开封城15次被洪水围困,其中4次遭受灭顶之灾。当滔天的黄河水裹挟着千钧泥沙决堤而来,繁华的开封城悉数埋没,不屈的开封人民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园,掩埋在泥沙深处的座座古城,如‘叠罗汉’般叠压起来。特别是“势若两京,九省通衢”的明代开封府,至今仍被封存地下,堪称东方的“庞贝古城”,成为开封独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九曲母亲河,流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黄河文化是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的精神纽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更为开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北宋顺天门遗址博物馆是我市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率先实施的第一个重大代表性节点项目,也是我市黄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第一座遗址类博物馆项目,同时也是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的重要内容和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史料记载,北宋东京城顺天门始建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时称“迎秋”门,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名“顺天”门。因向西直通郑州且与内城上的郑门相对,故又称“新郑门”。
据介绍,顺天门是位于宋东京城外城西墙上连接御道的正门,西出顺天门即是著名的金明池。顺天门是中国古代都城上最早的方形瓮城,其门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60米左右,东西宽100米左右,其形制为“直门两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封市自2012年启动新郑门遗址项目,进行保护性考古发掘,已发现宋代城门和城墙遗址、宋至清代层层叠压的“路摞路”现象,以及清代民居院落“夹路而居”的村落场景等。目前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展示规划均已完成,已经具备建设遗址博物馆的各项条件和要求。
记者从市文广旅局获悉,开封顺天门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夷山大街与晋安路交叉口西南角的顺天门遗址上,依托现有的考古发掘现场作为博物馆的核心展示区,在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AR\VR\MR等最先进的数字化辅助手段,有效释读传达遗址信息与核心价值,将扎实严谨的研究与“文化+艺术+科技”的生动演绎相结合,让公众在身临其境的游走与驻足中看懂遗址,体悟黄河文化与城市发展生息相关的联系。
开封顺天门遗址博物馆整个场馆的总体平面布局是一座瓮城的形状,以体现顺天门作为最早瓮城的价值。博物馆整个展区由前导空间、主展区、交互展示体验区三大版块构成。
前导区带领公众进入展馆主题,从空间和视觉上帮助观众进入观展状态;
主展区由文物展厅、沉浸式展演空间、遗址展区、考古之路组成,通过多样的手法对顺天门遗址的文化遗存进行深入阐释;
互动展示区由阅读区、儿童活动区、VR体验厅组成,通过活泼多样的方式,激发公众的热情参与。
通过这些科技复原,让观众深刻了解开封城与黄河之间互动共生的关系。
建成后的
开封北宋顺天门遗址博物馆
将是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基地,
是展示宋文化的重要平台,
是讲述黄河故事最好的文物载体,
也是河南省唯一的遗址类水情教育基地。